17万名青少年用科技之笔绘就“向善”未DG视讯来

编辑:小编 日期:2025-08-13 21:48 / 人气:

  DG视讯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DG视讯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DG视讯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“羊语采集分析机器人”监测病羊的叫声,身高1米7的人形机器人灵动耍酷卖萌,科幻电影中的“意念控制”跃然眼前……这些未来图景并非出自科幻大片,而是上演于Solve for Tomorrow探知未来第十一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(以下简称SFT科普创新大赛)总决赛现场。

  作为三星在全球开展的教育公益项目之一,SFT科普创新大赛自2013年引入中国,已成功举办11届,并扩展至全国32个赛区,吸引全国近70万名学生参与。大赛旨在鼓励青少年主动发现社会问题,利用科技思维和所学知识探索解决方案,在实践中培养未来科技人才。

  今年,第十一届SFT科普创新大赛共有来自5000余所大中专院校和中学的约8.2万支团队、17.7万名学生参赛。近日,参加全国总决赛的学生带着他们潜心钻研的创新成果,齐聚“科创之城”安徽合肥,用科技之笔绘就“向善”未来。

  在“面向植入式脑机接口的机械臂3D物体辅助抓握”参赛作品的展位前的屏幕上,一只猕猴正通过植入芯片,用意念控制电脑中小球光标的移动。这是海南大学学生们带来的参赛项目。

  该作品的指导老师是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梁丰研,也是第一届、第二届SFT科普创新大赛的参赛选手。他清晰地记得,当年青涩的自己站在第一届大赛赛场上,面对关于“未来传输数据形式”的提问时,“意念控制”于他,还只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影子。

  如今,梁丰研带着学生重返赛场,他坦言,正是那次大赛为他种下了科研梦想的种子并引导他一步步走到今天。

  本届大赛围绕“智慧·安全·环保”三大主题,关注前沿科学技术、公共安全健康等领域的科研应用与普及,设置“创意作品”和“科普实验”两类命题。记者注意到,不少团队正是带着对这些领域的深度关切与前瞻视野而来。

  在重庆交通大学展位,一条银灰色“魔鬼鱼”模型格外吸睛。“它叫‘沧海霸卫’,能像鲸鲨用鳃耙过滤浮游生物一样‘吃’掉水面油污。”重庆交通大学学生严凯新介绍道。

  传统溢油回收船效率低、成本高,人工清理更存在安全风险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这群大学生凭借将仿生双结构与AI技术深度融合的创新设计,为海洋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。

  谈及为何投身AI赋能的环保科技,严凯新表示:“用智慧守护绿水青山,正是我们这一代青年‘科技向善’最生动的注脚。”

  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育才中学老师陈鑫,带着学校的三名同学走上本届SFT科普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的现场。“参加SFT科普创新大赛,不仅点燃了同学们探索科学的热情,也锻炼了他们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”

  来自贵州六盘水市第八中学学生刘铃、罗兰馨、黄诗芸带来的参赛作品“户外工作者智能健康安全帽”,灵感来源于她们对生活的观察。在黄诗芸的记忆里,学校对面的工地上总能见到很多在烈日下埋头苦干的建筑工人,晒得发红的额头上滚满了汗珠,这一幕成了她们创新的初衷和灵感,“造一款能送来凉风的清凉帽”。

  “曾以为创新高不可攀,现在才懂,它就藏在你为他人解忧的那一次尝试里。”抚摸着手中的安全帽,黄诗芸谈及成长与蜕变。

  天津商业大学的学生们是冠军组成员之一,他们的作品《面向灾后高层建筑垂直坍塌场景下的可变形态搜救机器人》获得评委赞赏。然而,在队长陈曦和队友们心中,比奖杯更沉甸甸的,是大赛赋予的成长。

  SFT第十一届科普创新大赛专家委员会主任、中国工程院院士付梦印表示,“大赛在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,不断激发广大青年学子对科技创新的兴趣,深刻展现了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的良性互动”。

  在中国三星副总裁张剑看来,竞赛只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中国三星秉承“人才第一”的核心价值观,持续支持举办教育公益项目,目的是让青少年走出校园和教室,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,突破思维边界去寻找解决方案,锻炼他们运用科学、整合知识、应对失败等综合能力,并通过大赛后续的研学活动,帮助青少年拓展科学视野,培养科学家素养。

  “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,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,我衷心希望你们能在科学之路上越走越远。”张剑说。


现在致电 1390518871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Top 回顶部